太湖石,又名窟窿石、假山石,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,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。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,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。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。形状各异,姿态万千,通灵剔透的太湖石,其色泽能体现"皱、漏、瘦、透"之美,其色泽以白石为多,青黑石、黄石。黄色的为稀少,适宜布置公园,草坪,校园,庭院旅游景色等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。"太湖石"中国古代的四大玩石、奇石之一(英石、太湖石、灵璧石、黄蜡石),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,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。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,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"太湖石"。
太湖石为我国古代四大玩石之一,太湖石的特点有这么四个字,“皱、瘦、漏、透”,所谓“皱”是讲石上的纹理,所谓“瘦”呢,是指石身要苗条修长;而“透”和“漏”,专指石身上横向和纵向的洞窍,这四个字可以说将太湖石的特点表现出来。颜色以纯黑,石质光滑,带白金纹为佳品。
太湖石是园林的布景石材,是园林石的一种,是大自然自然形成玲珑剔透,奇形怪状的观赏石。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,异彩纷呈:或形奇、或色艳、或纹美、或质佳、或玲珑剔透、灵秀飘逸;或浑穆古朴、凝重深沉,脱俗,令人赏心悦目。它不重复,一石一座巧构思,自然天成,是叠置假山,建造园林,美化生态,点缀环境的选择,且具有收藏价值,是一劳永逸的绿色工程。
山石造景主要指以假山为代表的一种造景方式。所谓假山是指通过园林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和创作活动,用许多小石块的山石堆叠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的庭园景观小品。假山的体量可大可小,小者如同山石盆景,大者可堆砌大型假山,广义的景石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。假山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,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,以土、石等为材料,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提炼是用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;置石则是以山石为材料作单独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,和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,而不具备完整的山体。一般的说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,可观可游,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;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,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,体量较小而分散。假山因材料不同,可分为土山、石山和土石混合山等形式。
太湖石属于石灰岩。多为灰色,也有白色、黑色。相对而言,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,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水的溶蚀,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,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,这样在漫长岁月里,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,逐渐形成了圆润的形态。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,在适宜的构造、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,均可寻找和开发得用类似江苏的太湖石。